Are you ready?產程風險全解析
歷經漫長的40週孕期後,孕媽咪即將迎接可愛的寶寶!然而,不少自然產的媽咪在產前相當焦慮,除了擔心自己能否順利生產之外,還有各種疑慮存在,包括生產過程是否很痛?到底需要費時多久?其實只要清楚了解生產過程中,三大產程所分別會遇到的狀況及應對方式,便能做好心理建設,輕鬆面對生產的關卡。

孕媽咪在懷孕37週左右(俗稱的「足月」),會有部分的人出現產兆,因距離預產期僅剩3週,隨時都有可能生產而進入產程,因此,只要出現陣痛、破水或陰道出血等狀況,應立刻就醫檢查。不過,到底出現什麼現象代表即將生產?出現真實產兆後,又將面臨哪些事情的發生?

 

基本上,孕媽咪生產階段略分成三部分,也就是俗稱的三大產程。在這三大產程中,媽咪的身體會出現不一樣的變化,透過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婦產科主任呂理政與壢新醫院婦產科醫師任士熙的詳細解說,孕媽咪只要掌握各階段要點,並做好心理建設,相信媽咪都能擁有美好、順利的生產經驗。

 

 

產程前》注意走路姿勢,做緩和運動
當孕媽咪的懷孕週期來到34~37週左右,身體狀況會因為寶寶變化而產生改變,此刻子宮大小約38公分、羊水量為1000C.C.左右,原本受到子宮撐大、被壓迫的胃部,因胎頭下降,子宮對胃的壓迫減輕,呼吸較以往來得更加順暢。由於接近預產期,可能會出現一些症狀,包括不規則陣痛、靜脈曲張、浮腫、血液循環加速、面部紅潤、頻尿、尿不乾淨、乳房脹痛及奶汁液出、子宮收縮、分泌物變多。

 

呂理政主任表示,真正生產前可能會先出現一些假產兆,例如:媽咪此時子宮常會不自主的收縮,肚子突然變得緊繃、持續10~30秒後又鬆掉,休息一陣子又停止收縮,這種沒有固定頻率的不規則收縮,便是經典的假產兆之一。越靠近預產期,部分媽咪可能會出現輕微落紅、分泌大量黏液(如血液混和鼻涕般的質地),此乃子宮頸開始擴張的趨勢。此外,媽咪也會因為胎頭下降、撐大骨盆腔,出現骨盆恥毛處脹痛、腰痠、腹部下墜、便意等假產兆,除了落紅、破水與陣痛外,都無須太過緊張。

 

孕媽咪在預產期前1週,因為肚子變得很大,腰部的肌肉受到壓力而較緊繃,因此,呂理政主任提醒,媽咪此時走路的姿勢一定要將腰桿挺直,切忌彎腰駝背,以免加重腰部的負擔,又或者學企鵝步走路,走起路來也較為輕鬆。基本上,建議媽咪做些運動,以幫助生產,例如:飯後於公園散步半小時至1小時;緩和的體操與爬樓梯,爬樓梯方式為1樓爬到5樓後再搭電梯到1樓,切勿下樓梯,因為孕媽咪的大肚子會擋住視線,下樓梯時的危險度會增加。此外,因為許多媽咪在懷孕後期會有失眠困擾,但仍應保持一天至少睡6小時以上的狀態較佳;至於飲食方面,肉魚豆蛋類、維他命與蛋白質皆須均衡攝取。

 

 

產兆》出現症狀,立即就醫
通常只要孕媽咪出現疑似產兆狀況後,任士熙醫師會建議立刻前往醫院報到。雖然不一定是真產兆,但寧可預做準備,也不要延遲至醫院,導致胎兒與媽咪出現感染或急產的狀況。媽咪抵達醫院後,先進行報到手續,醫護人員會確認胎兒心跳狀況、衡量媽咪的健康狀況、詢問產檢時的病史紀錄,接著綁上胎心音監測器、宮縮監視器,以便評估媽咪的子宮收縮力道。如有破水疑慮,先使用石蕊試紙或羊膜破水快速檢驗試劑進行檢測,確定破水或子宮頸已出現變薄與擴張狀況,則立即安排媽咪住院。

 

何謂急產?
孕媽咪出現產兆陣痛後,還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會生產。然而,若陣痛十分強烈,甚至伴隨便意感,可能為「急產」的前兆。通常從陣痛開始後3小時內可生產,造成原因可能是子宮收縮力道過大且密集、產道阻力太小或對於疼痛感受力較差。急產最大問題在於若產婦無法在時間內抵達醫院,可能會導致意外風險的發生,因此,建議第二胎以上的孕媽咪應隨時做好前往醫院之準備。

 

住院後需填寫基本的表格資料,進行驗尿以確認是否有尿路感染或蛋白尿情形產生。呂理政主任指出,部分醫院以往在此時會進行剃毛、灌腸等程序,剃毛的用意在於避免阻礙會陰切開術與縫合,灌腸則是避免媽咪在生產過程中因用力,導致糞便排出而汙染寶寶。不過,因部分媽咪會抗拒這類程序,因此,可在施行前與主治醫師溝通是否有其必要性,以桃園醫院為例,醫護人員透過加強消毒的方式來取代剃毛與灌腸,在等待過程中,醫護人員也會進行抽血、驗紅白血球指數、檢查有無狀況發生,並且於適當時間做一次內診,觀察子宮頸變薄的進展。由於媽咪躺著待產,可能會因為休息而導致產程時間拉長,必要時醫護人員會在點滴內加入宮縮劑,讓收縮的頻率更規則。

 

通常在分娩前,孕媽咪的身體會產生許多變化,到底出現哪種現象,即表示快要生產呢?呂理政主任解釋,目前主要判別產兆有三種,包括落紅、陣痛與破水,雖然出現以上3種狀況並不代表會立刻生產,但仍應立刻到醫院做檢查,避免感染、耽誤生產或發生危險。

 

陣痛
當孕媽咪出現規則性的陣痛,初產婦每3~5分鐘痛1次、經產婦每5~10分鐘痛1次,或者陣痛時想解大便卻解不出來、持續1小時以上就必須立刻去醫院。此外,若媽咪於懷孕37週前出現陣痛現象,稱為早產早發性子宮收縮,又當該陣痛情況可透過休息而緩解、收縮強度不變,稱為假性子宮收縮,反之則為真性子宮收縮,也就是真的產兆,應立刻就醫。

 

破水

破水通常出現於陣痛之後,意指子宮胎膜破裂,導致羊水猶如米湯狀從陰道中流出,水量、流速因人而異,部分人為大破水,流出量很多,連褲子都會濕掉;部分人則是小破水或高位破水,感覺比較像較稀的分泌物,且為一陣一陣的流出。由於破水狀態較難判斷,呂理政主任提醒,媽咪應到醫院進行破水試驗,避免媽咪與胎兒受到感染。

 

破水一般可分為高位破水與低位破水兩種,前者是指破水位置於子宮上方處,流出的液體量較少,常會被忽略;後者則是破在位置較低處,因接近陰道,破水的分量與洩流速度較多、較快。一般而言,多數媽咪都屬於低位破水,少數為高位破水,當破水情形出現在陣痛之前,可能是早期破水,應立刻就診。

 

落紅
此時期媽咪的子宮頸變薄、變軟,子宮也會開始收縮,使子宮中的血液與黏液混合後排出,顏色多為鮮紅色或褐色。許多媽咪看到流血會十分緊張,此乃正常現象,除非流出的血量過多且血流不止,可能是前置胎盤、胎盤剝離等因素引起的出血。

 

 

第一產程》耗時較長、疼痛指數低

▇定義:從子宮開始規則收縮開始,直到子宮頸完全打開(約10公分)的過程,稱之為第一產程。

▇所需時間:潛伏期的初產婦約20小時內、經產婦為14小時內;活動期的初產婦約10小時內、經產婦為8小時內。

▇疼痛指數:潛伏期1~3分、活躍期4~6分

 

第一產程又可分為潛伏期(latent phase)與活躍期(active phase),潛伏期意指規則的子宮收縮,每3~5分鐘發生1次,每次40~60秒的子宮頸擴張、變薄之過程。通常進入潛伏期後,才是分娩的開始,因此,子宮擴張的速度較慢,且該過程所需耗費的時間因人而異,初產婦(第一胎)最長可達20小時,經產婦(第二胎或以上)則會在14小時內可進入下一階段。潛伏期時雖已有規則性陣痛,但孕媽咪的子宮頸大約僅擴張至3公分左右,若此時就診,因尚未達到住院的標準,會被請回家休息。

 

當孕媽咪的子宮頸開到3公分以上,就進入活躍期。活躍期又可細分為加速活躍期、最大傾斜活躍期與減速活躍期,此時子宮頸擴張的速度會加快,從3公分逐漸擴張至6公分以上,陣痛狀況也越來越明顯和密集,初產婦每小時子宮頸約開1.2公分以上、胎頭下降1公分以上,耗費時間約10小時內;經產婦則約每小時開1.5公分以上、胎頭下降2公分以上,所需時間則較短,約8小時內。

 

因為第一產程耗費時間較冗長,孕媽咪既煎熬又辛苦,建議此時期可以小歇一會、吃些東西,和親人聊天或聽聽音樂進行放鬆,陣痛時不妨採取腹式呼吸法來幫助腹部放鬆,姿勢部分則可採取左側躺或依照自己覺得舒服的方式即可。

 

待產準備
從出現產兆起,孕媽咪多半會十分興奮與期待,加上此時期的疼痛指數較低,因此,一開始的心情較為輕鬆,也還能與親友聊天嘻笑。隨著身體疼痛指數的增加,以及產程耗費時間增長,孕媽咪開始感到焦慮與不安,擔心也隨之而來,此時家人就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爸比可以試著轉移媽咪的注意力,陪她聊聊天、安撫情緒,如果媽咪需要吃東西,可準備一些易消化的食物與白開水,避免媽咪因太焦慮而過度飲食,雖然採取自然產方式無須禁食,但為了避免胃部食物過多,導致生產時用力而嘔吐,或是出現緊急狀況時,可立刻採取剖腹手段,不需要再做等待。如果媽咪仍能活動,爸比不妨陪伴媽咪下床散步、變換待產的姿勢(例如:左側臥、半坐臥),幫助加速產程進度。

 

在進入活動期之後,媽咪的子宮頸逐漸擴張至10公分,也將是最為疼痛的階段。在擴張過程中,子宮收縮的強度會越來越大,子宮頸也隨之變薄、變軟,當子宮頸越接近全開時,媽咪會越加疼痛,情緒也會越來越不穩定,還可能出現顫抖、忽冷忽熱的身體狀況。此時爸比一定要多加鼓勵媽咪,不斷給予支持與力量,並依照她的需求進行協助,如果疼痛情況嚴重,可試著做拉梅茲呼吸,爸比抱住媽咪進行一些規律節奏性的動作,像是肢體搖晃、點頭、身體搖擺或熱敷、按摩等,如此可緩解宮縮的疼痛。

 

除了上述所提及之初產婦與經產婦的差別外,產程進行的速度又會因為子宮收縮強度、胎兒大小、骨盆腔大小、子宮頸軟硬程度、孕婦體重而有所影響,若子宮收縮的強度力道夠,且越來越強,加上胎兒小、骨盆腔大,產程速度就會很快。反之,收縮的強度不夠、胎兒體積過大,加上骨盆腔小,產程不只緩慢,還可能出現產程遲滯狀況。雖然子宮收縮力道與骨盆腔大小為天生,其餘部分則可在孕期進行控制,因此,提醒孕媽咪在懷孕期間應該要控制體重,避免自身與胎兒的體重過重,導致生產困難。

 

該不該打無痛分娩?
通常無痛分娩會在第一產程的活躍期左右進行,呂理政主任說,施打無痛分娩後會使產程延長約1~2小時。由於無痛分娩有好有壞,使許多孕媽咪猶豫不已,好處在於加強產婦忍痛度、幫助產婦放鬆、減輕器官負荷,壞處則是當無痛分娩的劑量過高,導致產婦疼痛指數降低,甚至不痛,就會無法配合醫師指令用力。不過,出現類似狀況時,醫師會調低劑量,不會出現後遺症,只要孕媽咪覺得陣痛程度難耐,便可施行無痛分娩。

 

產程風險
在第一產程時,可能會出現一些危險狀況,例如:胎盤剝離造成的產前大出血、羊水栓塞或胎兒窘迫等情形。

 

1產前出血
成因可能為前置胎盤、胎盤早期剝離等,前置胎盤是由於媽咪子宮內的胎盤位置過低,與子宮頸口過近,甚至蓋住頸口,稱之為前置胎盤,由於胎盤本身的血管多,若發生出血狀況,最嚴重者可能會因為大量失血而休克;胎盤早期剝離則為胎盤在媽咪體內便與子宮分離,中間原本緊密連接處被破壞,因而大量出血,此狀況好發於患有子癲前症與妊娠高血壓的媽咪身上,嚴重者會採取剖腹產來提早生產。

 

2胎兒窘迫
胎兒在子宮內發生缺氧的情形,稱為胎兒窘迫,病因可能是母體因素、胎盤與臍帶異常或胎兒狀況不佳。急性胎兒窘迫常是因臍帶繞頸、胎盤早期剝離或宮縮力道過強、時間過長、產婦於低血壓的狀況發生,通常醫生會透過胎心音監測器來觀察是否有胎兒窘迫的情形發生,正常狀態下應該為120<胎心率<160(分),但若缺乏變異性且胎心率小於100(每分鐘),則可能為胎兒窘迫,將採取剖腹產手術做為急救手段。

 

3羊水栓塞
待產過程中,若羊膜細胞、胎兒毛髮或胎膜穿透子宮內壁血管而進入媽咪的血液循環裡,會引起過敏性休克、破壞凝血功能,接著大出血,甚至導致死亡的狀況,此時產婦會出現缺氧、抽搐、血壓降低、血崩等症狀,十分危險。截至目前為止,羊水栓塞並無任何預防方式,治療方法目前是藉由緊急使用葉克膜,可以降低一半的死亡率。

 

 

第二產程》坐上產檯,聽從醫師指令

▇定義:指孕媽咪的子宮頸完全擴張,直到胎兒完全娩出。

▇所需時間:初產婦約2小時內、經產婦為1小時內。

▇疼痛指數:8~10分。

 

簡單來說,第二產程是胎兒真正要娩出的時期。寶寶的胎頭會逐漸慢慢往下降,孕媽咪疼痛的部位也會由上而下轉移,又因為胎頭擠壓到骨盆處,媽咪會產生強烈的便意感與不自主的開始用力。此時最重要的是媽咪用力方式,將深深影響到生產速度快慢,當收縮開始時,媽咪必須要深吸一口氣後憋住,之後像排便般肚子用力將胎兒往下擠壓,盡量憋滿10秒鐘以上後再換氣,當收縮暫停時,媽咪可稍微休息,直到下次收縮開始。

 

媽咪進入第二產程後,醫護人員會安排媽咪坐上產檯,以上半身直立的方式(坐姿或跪著)準備生產,並由主治醫師與醫護人員一同陪伴媽咪生產。媽咪在產檯上時,最重要任務就是聽從醫師指示,反覆進行吸氣、吐氣、憋氣、用力這四個動作,用力方式類似解便的感覺,只要能夠掌握施力要點,便可以加速第二產程進度,快速將寶寶娩出。任士熙醫師進一步解釋,第二產程所耗費的時間,初產婦約1個小時、經產婦約30分鐘,如果第二產程的時間超過1小時以上,屬異常狀況。但若採取無痛分娩,通常超過2小時以上為異常狀況,須視情況給予真空吸引器或產鉗助產。

 

究竟會陰該不該剪?任士熙醫師表示,許多孕媽咪在生產時最為恐懼的部分便是剪會陰,通常醫生會建議孕媽咪要剪會陰的主要原因是東方人的陰道較緊,在自然生產過程中,若不剪會陰,胎頭會撐開陰道口,產生不規則的撕裂傷,因此,若先行採取會陰切開術,便可避免不規則撕裂傷的後遺症。會陰切開術的施行方式是先在會陰附近進行局部麻醉,再將產婦陰道開口處剪開一個長約3公分的小傷口,以使產道變寬,讓胎兒可順利娩出,事後再進行縫合即可,由於傷口小,復原較快。然而,近年來強調溫柔生產,如果孕媽咪仍有疑慮,可與主治醫師進行討論,並非必要手術,以桃園醫院為例,醫護人員會事先做會陰按摩,增加會陰的保護措施,目前較少施行會陰剪開術。

 

真空吸引器VS.產鉗
真空吸引器與產鉗的作用都是胎兒娩出困難時,做為輔助生產使用。一般來說,產鉗副作用較大,如頭皮血腫、骨頭和眼睛與顏面神經傷害,幾乎已經停用;真空吸引器則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輔助方式,此乃利用帽狀的真空吸引機器套住寶寶的頭之後,並藉由負壓吸引將寶寶吸出。任士熙醫師認為,在正常使用狀況之下,不太會造成傷害,偶爾有些破皮或頭皮血腫的狀況,出生後約1~2個月內可痊癒,但使用時機必須在骨盆夠大、胎頭位置夠低,否則可能會造成子宮破裂等狀況。

 

順產3關鍵
若第二產程的速度快,胎兒可以順利娩出,此俗稱「順產」。順產有三個基本關鍵,稱為3P,分別是Passenger(乘客)、Pelvic(骨盆)、Power(力量)。Passenger(乘客)為胎兒大小,Pelvic(骨盆)為胎兒娩出的通道寬度(骨盆腔大小),Power(力量)為媽咪在生產時的施力狀況。雖然媽咪的骨盆寬度與個子的高矮有關,若媽咪本身骨盆狹窄、胎兒又過重,再加上生產過程中施力不當或不持久,都會使媽咪的第二產程漫長而痛苦。

 

孕媽咪在妊娠期中,若體重過重,通常胎兒也會長得較大,特別是個子嬌小的女性,骨盆比其他個子高的人還要來得窄,若因體重控制不當,導致胎兒重達3500公克以上(或胎兒頭寬超過10公分),將會導致生產變得辛苦。任士熙醫師提醒,個子矮於160公分的媽咪,絕對要特別注意體重控制。以往曾在產房出現許多無法順產案例,多半是因孕媽咪在妊娠期時養尊處優,飲食過於隨心所欲、運動量少,成天或坐或躺的不斷看電視、少活動,導致媽咪與胎兒的體重過重,且因為不曾或不常運動,使得骨盆肌肉力量不足,又若在生產時,媽咪因怕痛而過度緊張,聽不進醫生的指令,生產的辛苦便可想而知。若不幸發生產程遲滯或胎兒窘迫的狀況,便得立刻以剖腹方式緊急救出胎兒,相信這些都不是醫師與媽咪所樂見的。

 

到底應如何才能順產?關鍵3P又該如何達標?因骨盆腔寬窄為天生狀態,較無法透過藥物方式來影響,許多媽咪會想服用開骨散來增加順產機率,但目前並無任何科學實驗證實可透過藥物擴展骨盆腔寬度,若胡亂食用,可能影響胎兒健康。胎兒體型的大小必須靠媽咪的飲食控制,最簡單方式就是以BMI指數【BMI=體重(公斤)/身高2(公尺2)】做為整個孕程能增加體重的判斷依據,若BMI≧ 24,盡量不要超過10公斤;18.5≦BMI<24者為正常體重範圍,可增加10至15公斤;BMI<18.5者,為體重過輕,可增加15至20公斤。最後一個「力量」的部分,可在產前進行一些呼吸訓練,但最實在方式是透過運動、生產球或孕婦瑜珈等方式,訓練骨盆腔底肌肉群。此外,散步、爬樓梯(只上樓梯、不要下樓梯)也都是產前很好的訓練方式。

 

產程風險
此階段可能會遇到一些危機,比較常見的狀況有肩難產、產程遲滯、產道裂傷。

 

1肩難產
媽咪分娩時遇上肩難產,是醫生十分為頭痛的難題之一,當寶寶頭部娩出時,肩膀處卻卡在媽咪恥骨聯合處,如果未能謹慎處理,可能導致寶寶骨折、臂神經叢損傷等狀況,更嚴重會使寶寶在推擠過程中壓迫臍帶,導致缺氧而死亡。肩難產狀況多半出現於胎兒過大的媽咪,當胎兒體重超過4000克,發生肩難產的機率將高達兩成。此外,也可能出現於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媽咪身上,因媽咪患有妊娠糖尿病,寶寶的肩膀多半會較肥胖,生產時卡在產道的機率也會增高。

 

2產道裂傷
由於胎兒頭圍約34~35公分左右,媽咪的陰道開口僅為5~8公分,故即使在生產過程中陰道會自然擴張,但要毫髮無傷將胎兒娩出,有時仍有難度,因此,部分媽咪可能會出現產道裂傷、肛門受傷等情形,此好發於初產婦與高齡產婦身上,其中又依照裂傷程度不同略分為四級,僅傷及表皮且無須縫合者為一級,傷口深及皮下軟組織與肌肉者為二級,傷及肛門與肛門括約肌斷裂者為三級,肛門括約肌與直腸黏膜處發生裂傷者為四級。由於嚴重的不規則撕裂傷會導致後續縫合較不易,現在仍有部分醫院會採取會陰切開術的方式,但是否有必要,則因人而異。

 

3產程遲滯
產程遲滯意指產程時間過長,從陣痛開始,通常初產婦超過20小時、經產婦超過12小時者則為產程遲滯,可能發生在第一產程或第二產程時,成因包括子宮收縮狀況不佳、胎兒發育或胎位異常、母親骨盆或產道異常、使用無痛分娩等。如果未能即時處理,少數可能導致胎兒缺氧、子宮感染等情況,因此,在評估各種狀況後確認無法自然娩出,會立刻採取剖腹手段將胎兒取出,以確保母嬰的生命安全。

 

 

第三產程》胎兒娩出,臍帶分離

▇定義:指胎兒出生與胎盤娩出的階段,寶寶產出後將臍帶分離,待胎盤自行剝落或協助排出。

▇所需時間:5分鐘內。

 

此階段寶寶會以頭、肩、身體、腳的順序娩出,接著醫生會清理寶寶的口鼻、把羊水吸出、將臍帶剪斷,另由醫護人員清理寶寶身上的黏液,再輕拍寶寶腳部直到哭出聲音,隨後陸續照保溫燈、蓋腳印、套上媽咪名字的手環、檢測寶寶的身高、體重與健康狀況,將寶寶包好抱來與媽咪見面,此時媽咪終於可以鬆一口氣,等待與寶寶相見。

 

由於經過漫長的生產,媽咪多半已精疲力竭,又必須等到胎盤娩出後才能離開產房,故只需要安靜休息,靜候醫護人員指示即可。任士熙醫師補充,寶寶出生後到胎盤完全娩出的這個階段,通常約耗費1~5分鐘左右,胎盤必須在5分鐘內與子宮分離,如果超過5分鐘仍尚未娩出,很可能會是植入性胎盤(胎盤長進子宮肌肉層內),必要時醫生必須用手或機械將胎盤自子宮內部抓出來,若無法取出或不斷出血,可能要做子宮動脈栓塞術,嚴重者得將子宮切除。如果一切順利,醫生會將產婦的會陰部傷口縫合,大約耗時10~30分鐘,觀察沒問題後,即可回病房休養。

 

產程風險
第三產程雖已生產完畢,此時媽咪仍不可輕忽,因為部分媽咪會在生產後出現植入性胎盤、產後大出血等狀況。

 

1植入性胎盤
當胎盤不正常的與子宮緊密連接,甚至出現侵犯或穿透子宮肌肉層時,稱為植入性胎盤。成因可能為胎盤滋養層絨毛,因子宮基底蛻膜或子宮肌肉層缺損,導致胎盤粘連侵犯或穿透子宮肌肉層,此好發於前胎剖腹產、子宮先天發育異常或曾進行人工流產搔刮手術者。通常在第三產程時,胎盤無法順利娩出,醫師必須透過手術方式切除部分子宮或摘除整個子宮。

 

2產後大出血
產後大出血又稱為「血崩」,當產後2小時內,陰道出血量超過500C.C.就是產後大出血。多數發生於產後1小時內,此時媽咪會有貧血、呼吸變快、頭暈、血壓下降、心跳快速、冒冷汗等症狀產生,嚴重者可能會休克、器官壞死。產後大出血的成因很多,例如:子宮收縮無力、產道裂傷、胎盤滯留等,子宮收縮無力是由於生產後子宮無法正常收縮,導致血管無法關閉,醫師會給予收縮劑,以加強子宮收縮;產道裂傷是由於傷口撕裂傷過大而導致大量出血,醫師會立刻進行縫合手術以止血;至於胎盤滯留的狀況同上述,因剝離狀況不佳,導致胎盤剝離面血管出血不止,醫師必須透過強制手段取出胎盤,好發於胎兒過大、曾做過人工流產手術、子宮手術、患有妊娠毒血症的媽咪身上。

 

 

呂理政
學歷: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耶魯大學產科研究員
經歷:國泰醫院主治醫師、聖保祿醫院主治醫師
現職: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婦產科主任

任士熙
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
經歷:中華民國婦產科醫學會專科醫師、臺北三軍總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國防醫學院臨床講師
現職:壢新醫院婦產科醫師

引用自:嬰兒與母親雜誌

http://www.mababy.com/knowledge/article.aspx?aid=F91242A348580A13